是次深圳博物館製作「周邦肇作 — — 陝西寶雞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展」,筆者趕及在完展之際入場參觀,時值十二月上旬。礙於俗務繁重,久未動筆,廿多日後卒要「還債」。拙文除了要展覽圖片外,亦參考了李學勤之《青銅器入門》(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13年),希望諸君閱後對青銅器了解更深。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Bcb31Tmh-5N/?igref=ogexp
一,寶雞
寶雞地處陝西關中平原西端,乃西周京畿重地,西周早期宗廟一直在此,故重要祭祀、冊命儀式等多在此舉行;此外,不少貴族亦於當地有采邑,故生時居住,死後亦葬於此。
自漢代以降,寶雞境內青銅器不斷出土,數量之巨、精品之多、銘刻內容之重要,均居全國之首。近年則以2012至2013年石鼓山出土一批重要商周墓葬名列2013年度中國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」之一。
現時,當地設有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」,屬於國家一級博物館,乃中國最大的之青銅器專題博物館,館藏一千多件出土青銅器。
二,青銅器略述
而介紹展覽之前,不能不先定義「青銅器」,李學勤《青銅器入門》(頁3至4)如是說:
如界讀一些冶金方面的書,會發現多種銅基合金,就是以銅為主要成分,並有一定比例的其他金屬的合金,都被稱為「青銅」。我們文物考古界的青銅,含義要狹窄不少,意思就是一定比例錫、鉛的銅基合金。含有一定比例其他金屬元素而不含足夠的錫、鉛的,嚴格來說不算青銅。
(...)我們常提到的「青銅器」,在所指器物沒有經過測定的時候,有可能將少數紅銅或者黃銅器物包括在內。我們說「青銅器研究」,也會同時涉及嚴格意義不是「青銅」的東西。
(...)國際上習用「bronze」一詞,意思就是青銅器。基實,從中文(還有日本)來說,「銅器」要更好些,約定俗成,理在也不必過於吹求了。
(...)這裡要討論的青銅器,是指中國古代青銅器而言,時代下限一般斷至漢代。
(二)青銅器分類與分期
至於青銅器的分類,可分為形制、紋飾、銘文、功能和工藝五類。
形制方面,雖然策展人整理了一張非常好的圖表,但由於筆者拍攝時無留意照片質素,故只好在網上轉引一張 …… 而形制往往與其功能關係密切,但迄今其具體功能,仍待學界考證。
紋飾方面,則細分為「花紋」與「裝飾」。前者例如有饕餮紋(或稱獸面紋)、夔紋、鳥紋、 竊曲紋、重環紋、波帶紋等。這次展覽的〈教育小冊子〉便以此為宗。
銘文方面,除了一直屬古代研究者極為重視外,當中既可知道器物製作時代、器主及相關記述,有些更與傳世典籍互證。例如周康王之後,昭王征楚 — — 此事於古本《竹書紀年》等書略有記載,幸好有不少銘文助後人還原歷史面貌。
至於分期方面,按《青銅器入門》之目錄,可分為:
- 商前期
- 商後期:青銅器發展第一高峰
- 西周早期:金文發達
- 春秋晚期到戰國:青銅器發展第二高峰
各期形制、發展之異同,由於篇幅所限,不贅。
三,餘論
這裡希望分享兩個額外的觀點,以為補充。
(一)青銅器與「文明(Civilization)」
張光直:「我們古代文明是以青銅器(或是有特殊形制和裝飾花紋的青銅器)為特徵。」
判斷進入文明的標誌,源於20世紀中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關於美索不達米亞的研討會,當時哈佛大學教授克拉克洪(Florence Kluckhohn)提出了三個標誌,包括城市、文字與禮儀性建築。雖然一開始提出者便聲明有其中兩個標誌便足矣,但由於各種古代文明別具特色,也有一定差異,例如以上的標誌,後來更加入了「冶金術」 — — 在中國的語境而言就是「青銅器」。
(二)中原以外的青銅器
以上一直談到中原(廣義)地區之器物,其實中原以外亦有出土不少受其影響或土製的青銅器。這些出土的青銅器包括:
- 由中原傳入的青銅器;
- 仿製中原的青銅器;
- 地方土製的青銅器。
當中尤以第三種最具特色,例如三星堆出土便因近年影視文化而流行。
https://button.like.co/lkysamuel
原文首發於筆者 Facebook 網誌,可按此瀏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