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次到菲律賓,已是二月的事:當時在泰國旅行了一個星期,最後一日回港時,在岷里拉(Manila)留了一個早上。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Bfj9cTqhgU-/?taken-by=lkysamuel
這次到菲律賓,則是參加第九屆亞太區童軍青年論壇(9th Asia-Pacific Regional Scout Youth Forum),相關的介紹另見拙文〈「青年參與」的實踐:亞太區童軍青年論壇後感〉。
岷埠的空氣污染依然十分嚴重,而交通擠塞更係聞名遐邇的城市問題。此外,這次到訪更見識到當地的槍械問題。
早聞菲律賓擁有槍械的門檻較低,但因此衍生的問題也令人擔憂。例如連區區一個酒店保安,也持有一枝手槍,更莫講因容易持槍而引發的問題了……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Box0qBLB-8X/?taken-by=lkysamuel
一,國際誤解
這次青年論壇認識了來自26個地區的童軍朋友,過去出外交流時,致力發掘一些筆者稱為「國際誤解」的國際文化碰撞,在此歸納一下:
(一)以「華語/普通話」與港澳市民攀交情
我們與其他地區的人交流時,也會學幾句當地的語言攀一攀交情,但對於其人以「華語」講「你好」的時候,總會令人眉頭一鎖 — — 「我地嘅母語係廣東話囉」。面對這些新朋友,也要向他們解釋香港的獨特之處。
我們的主要語言係廣東話(Cantonese),用傳統中文(Trandition Chinese)。
(二)馬來人等於馬來西亞人
以國名/地區名稱呼當地人絕對係理所當然,「印度人」、「香港人」或「泰國人」,但由於馬來西亞的主要族裔「馬來人」(Malay)
與馬來西亞的國名(Malaysia)淵源極深,但「馬來西亞人」(Malaysian)卻不等於「馬來人」 — — 華矞(Chinese)及印度矞(Indian)均是馬來西亞較大的少數族裔,而當你以「Malay」稱呼「馬來西亞人」的時候,相信肯定會引來非馬來矞的糾正。
(三)只有香港與澳門同胞對「Country」一字敏感
Your country is China?
面對別人的疑問,不少香港人也需要稍為留心地解答對方,原因不言而喻。對於這些敏感的字眼,自香港主權移交後,我們漸漸養成了一些思考框架,特別近幾年的狀況大家亦有目共睹。
但日常交談中套用這些難以三言兩喻解釋的概念,其實並不容易,奈何現在就算「言者無心」,聽者也不一定無意,還是小心一點好。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Bo1XpmvBVln/?taken-by=lkysamuel
二,水底考古發掘
這次菲律賓之遊,主要係參加青年論壇,唯有在最後一日,有一整日參觀岷埠的國立博物館(National Museum of the Philippines),第一站當然係到國家人類學博物館(National Museum of Anthropology)一遊。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Bo3LObvBuo9/?taken-by=lkysamuel
館內藏品以水底考古出水文物、少數民族收藏為主,當中最開心莫過於那些出水文物多屬景德鎮出品 — — 佐證過去瓷器之路(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)的熱銷。
三,菲律賓華人文化的濫殤係「閩南文化」
之後,筆者又到了王城區參觀民辦的菲華歷史博物館(Bahay Tsinoy, Museum of Chinese in Philippine Life),著實令筆者大開眼界。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Bo30PPehRya/?taken-by=lkysamuel
菲律賓的華人移民以閩南矞為主,而其文化、語言亦溶入菲律賓文化之中,其中頗有趣的是,從前皈依天主的閩南人,在家中會以一木櫃安放聖母,且每日燒香,實在係似曾相識!而筆者亦十分欣賞館方以模型重塑古時菲律賓華人的生活,栩栩如生。
在海峽尋新香港論壇認識的好友子倫老師亦正在岷埠工作,得以一聚,頗有「他鄉遇故知」的感覺。
而他亦推薦另一所私立博物館,楊應林博物館(Yuchengco Museum),可惜離境在即,只能下次再去。
https://widget.like.co/lkysamuel
原文首發於筆者 Facebook 網誌,可按此瀏覽。